以初學者的角度,來看待電腦教學這回事。

標籤: ios Page 1 of 2

學習程式語言必備的好站Udemy

Udemy 是個線上教學的影音銷售網站,上面有許許多多來自世界各地作者所製作的課程,且大多數的平台都有其對應的App可以使用,內容絕大多數都是以「英文」為主,如果你是想要學習「程式語言」的話,這個網站千萬不錯過。

有人也許會因為「全英文課程」而不想使用Udemy,但我要溝通一個概念,既然你想要學習的是「程式語言」,你就已經逃不了「英文」了,所以不要去畏懼它,實際上也沒那麼可怕,因為你是「看影片」來操作,作者他們只是說一些簡單的「這個要這樣」、「那個要怎樣」…,都是一些簡單的對話,你就是「跟著操作」就好了,並不困難。

我2017年11月時,開始購買「Udemy」的課程,如下圖:

之後,也陸陸續續購買了非常多的課程,如下圖:

因此,由我來推廣Udemy,應該是有那麼一丁點公信力吧。

之所以會陸續購買課程的原因,除了內容很優之外,就是價格公道,而且購買的程式不滿意,30天內可以退款,你可以看到我第一張圖,上面我就曾經退了一門有關「GCP」的課程,當時購買了之後,因為我英文也不是很好,而這位作者的口音很怪,加上他大量的用說話來講解課程的內容,導致我鴨子聽雷,所以把它給退貨了,Udemy也不囉嗦,就直接退費,所以在這邊購買課程,完全沒有風險。

如何選擇課程?

Udemy是個國外的網站,因此裡面的課程絕大部份都是以英文為主,當然也是有台灣人在上面開課程,可能因為受眾較少,所以價格也較高,也很少參加特價的活動。

因此,英文的課程就會比較熱門,所以我們在選擇課程時,通常就是選定一個想要學習的標的,例如 Android、iOS、Java、Python…等等,然後再從條列出來的清單中,選擇評價數量最高最好的前幾名,通常這些課程,都代表了有一定的品質。

而在價格上,因為Udemy經常的在特價,所以價格只要在300~400元之間,都可以直接購買,價格最低不會低過10美元,也就是大約300元台幣,平常一般的特價約會在600~700元台幣左右。

如果一時等不到最便宜的課程,我會建議你先買一門約600左右的課程,其餘想買的課程就等它做特價再買。

朋友啊~作者錄製幾十個小時的課程,製作了大量的簡報,彙整了一堆參考資料,然後賣幾百元,比市面上買書還便宜,真的是佛心來著,要是我的話,一定沒辦法。

另外你想等有沒有低於10美元,我想是不會等的到,我使用這麼多年以來,從來沒看到有這個價格過,但有些課程會用送的,這個可以找看看。

推薦不錯的課程

如果一時之間你不曉得如何選擇,在我所有購買的課程中,裡面雖然也是有不少我不是很滿意的,但我很推薦一位叫「Dr. Angela Yu」所製作的課程,她主要是在教Apple的iOS Programming,你可以看到她這個課程「4.8 顆星 (38081 個評等)、138638 名學生註冊」,就可以知道有多麼暢銷,以及受到多少人的肯定,如下:

iOS 13 & Swift 5 – The Complete iOS App Development Bootcamp

另外,她也有網頁前後端程式開發的課程,如下:

The Complete 2020 Web Development Bootcamp

這位作者講英文的速度適中不會很快,且沒有口音的問題,且有一個工作室在製作這些教學的課程,每一個課程的內容都相當的豐富,以「Web Development」的課程來說,就包括了前後端許許多多的內容,如下圖:

總共53.5小時的課程,你連續聽兩天兩夜都看不完,光這個內容量就可以說是超值。

但光是內容量多還不是我推薦給大家的原因,錄一堆垃圾內容誰不會,最主要的還是「內容品質」。

首先,她在解說一個名詞時,不會一直的說話來講解,她會製作一個專業的簡報檔,一步一步的說明這個技術是什麼,是怎麼運作的,如下圖,她就是在解釋什麼是「Internet」。

光這個絕大多數的作者就辦不到了。

再來,她的課程中,她都會製作我們隨時可以參考的圖文資料pdf檔,可以讓我們印出來貼在牆上,隨時可以參考,像下圖,就是在教「Git」時,告訴我們每個指令在做些什麼事情。

你說是不是太用心了?

只有這樣嗎?還有!

在每個課程中,都會有這樣的資源清單(Course Resources List),每一個章節會用到的網站、工具、圖表參考資料,都會彙整在這邊。

我個人是比較希望她也可以發行Android的相關課程,但很可惜的她並沒有製作Android的課程。

另外,如果想學Java的話,則可以考慮「Tim Buchalka」的這個課程,擁有「4.6顆星 (108479 個評等)、448911 名學生註冊」,更是個狠角色,如下:

Java Programming Masterclass for Software Developers

Android與iPhone,該如何選擇?

我寫過許多如何選購3C的產品,像是「筆電」、「桌上型電腦」、「印表機」…等等等,但就是沒有寫過「如何選購手機」,為什麼呢?

因為對於手機來說,我iOS和Android都還沒有用過很長的一段時間,所以不敢隨便亂推薦手機給大家。

不過,現在時機應該也到了,從我第一支智慧型手機HTC Incredible S,用到現在ASUS Zenfone 5,在這段近十年的時間,我無論是iOS、Android,都有使用過一段非常長的時間,甚至也有開發Android和iOS的App,所以應該是夠資格可以來發表一下我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一些想法了。

我個人選購的原則,從不買旗艦機,完全以「實惠」為原則,我比較老派一點,手機沒辦法取代桌機來工作,因此,我桌機、筆電可以一台花三萬元以上,但要我花三萬元買一支智慧手機,我實在不能接受。

所以這個是價值觀的問題,因此,如果你的想法和我類似的話,就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我的看法。

不要買iPhone

要選擇智慧手機前,就是要在蘋果(iOS)和安卓(Android)中擇一,那選哪個?

面對這麼多果粉,但我標題已經直接點破,以務實的角度來看,除非你對iOS真的有愛,或是已經在iOS上買太多App、音樂了,要不然我建議你選Android。

在我開發Android程式之後,一個問題經常會被網友問到,如下圖:

「請問有iOS版本」嗎?

這還是比較了解的人會問的問題,有許多人甚至會問說,為何找不到我的APP?問的我是一頭霧水…

「App Store」和「Play商店」不一樣

詳細問過之後,才曉得那些找不到我App的人,是在「App Store」上搜尋的…

所以,我才了解到,根本就是有許多人不曉得「App Store」和「Play商店」,是完全不相干的東西,雖然都是App下載的商城,但一個是Apple在經營,另一個是Google在經營的。

App Store上有的App,Play商店不見的有;相同的,Play商店上有的App,App Store上也不見得會有,要不要上架,完全要看「開發人員」有沒有要開發該商店的App,以大部份的情況來說,這兩個商城都有各自的開發程式語言,所以說都是要特別的量身打造。

所以你不要以為iOS和Android都有「Facebook」、「Line」等等的App,就腦補以為Android有的,iOS一定也都有。

對於軟體開發公司來說,這並不是問題,因為人有、錢也夠;但如果對於我們這種「個人」的開發者來說,就比較沒辦法去兼顧了。

先來看看這兩家公司,對於「開發人員」的入門收費比較。

Apple iOS USD$99 / 年
Google Android USD$25 /一次性費用

你可以看的到,光是想要在iOS上架App,就和iPhone一樣昂貴,連開發人員每年都要付99美金,也就是至少3000元台幣才可以,蘋果公司就是錢錢錢。

而Google就非常友善,只收一次25美金,約750元台幣。

你認為有「個人」,會長久的去付高昂的年費,然後發行「免費」的App來讓你使用嗎?

因為這個會費的關係,我認為在Google Play商店上面的App,會比iOS上面更多更豐富,至少我開發的「單一級題庫」、「丙級題庫」、「乙級題庫」、「甲級題庫」,你就無法在iOS上面下載的到。

所以,選擇Android的智慧手機,將來碰到找不到App的狀況,一定會比iOS少很多,除非你手機只用來打電話傳簡訊,或是用來使用Facebook、Instagram、LINE…等等這種大公司的App,那選擇哪個陣營就無所謂了。

另外,有人說iOS的使用者比較會付費,為何不開發iOS的App?

我個人認為會不會付費,是看人不是看系統。會買的人,用什麼系統都會買,不會買的人,再便宜都不會買。

我身邊用iPhone的人,幾乎沒人有消費過任何的App和電影,最多就是買Line貼圖而已,Android也一樣,大家都愛買Line貼圖。

唯獨我不買Line貼圖,至我在用iOS時,我買音樂、App,甚至用Apple TV買的電影,都超過兩百部了,而現在我用Android,也是買App,也是會花錢付費訂閱Google的雲端硬碟。

因此重點在於你的銷售的東西,是不是他想要的,像大家都愛買Line貼圖,所以無論用什麼系統,都還是會買。

而像我開發這種題庫App,賣的再便宜,都只有極少部份人會付費支持,因為大部份的人大多只願意付費在娛樂方面的東西。

多少容量夠用呢?

我個人用過好幾支入門機,所以那種容量不足、速度不夠快的感受,我完全能體會。

在考慮容量時,我個人認為如果預算夠的話,我建議至少要買到「64GB」,使用32GB雖夠用,但會用的很痛苦,因為手機本身有作業系統,而這些檔案會去佔用這個「內部共用儲存空間」。

這跟買房子很像,35坪的房子在扣掉公設之後,實際可以使用的空間可能就只有23坪。

以我個人的使用來說,不玩任何大型的手機遊戲,照片、影片幾乎每幾個月都會在同步Google相簿後釋出空間,手機幾乎都可以保持40~45%的剩餘空間,如下圖:

空間總是不夠用?就像滴妹的書桌,如果不常整理的話,再大的書桌,桌面也總是沒空間可放東西。

什麼時候就該換手機?

儘量使用和大家版本一樣的版本,我以我其中一個App的使用者統計資料來看,如下圖:

你可以看到,大多數的人是用Android 9,接著是Android 8,最低不要低過Android 6,也就是說,當你版本過舊,和大家都不一樣,且也無法再升級,就該換手機的時候了。

我使用的麥當勞App,前一陣子就很明白的告訴你,他們不再支援Android 5以下的裝置,為什麼呢?其實你從我上面的這個統計資料,也可以看的出來,在Android 5以下的裝置,已經是稀有動物了。

要把App同時支援所有版本,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,有時甚至是沒辦法做到,因為Google自己本身也是一直要求開發人員,不斷的要把App支援最低版本系統往上調整。

要買什麼牌子?

要保守一點的,就看市佔率。

就「市佔率」部分,2018 全年度十大手機品牌在台灣智慧手機市場,市佔率前三大品牌,排名第一為蘋果(市佔率達 25.3%)、三星位居第二(市佔率達 18.81%)、華碩排名第三(市佔率達 11.75%);合計三大品牌共拿下台灣手機市場 55.86%的占有率。

而除了考慮市佔率的問題,也可以考慮一下額外的附加功能,也就是「強大的拍照功能」,目前我認為拍照功能最令人驚艷的就是Google Pixel 3 & 4。

我目前用的Zenfone 5,當時購買的價格約九千多,我能接受的價格,大概就只到這邊了,如果真的要買貴一點的手機時,我應該會選擇Google的Pixel系列。

如何自訂iPhone、iPad的Safari「加入主畫面」的圖示(icon)?

iPhone、iPad的Safari「加入主畫面」圖示(icon)

這幾天有人問我了這個問題,就是在iPad裡,將網站放到桌面上時的圖示,有沒有辦法改?

老實說,我從來沒將網址放在桌面上的習慣,可能是因為我都是用Google Chrome的關係,很少在用iPhone裡的Safari瀏覽器,所以也沒什麼機會去用「加入主畫面」這個功能。

iphone_safari_icon-01.jpg

  實際去把我的「電癮院」網站加入主畫面中,可以看到預設是以網站的截圖為其圖示(icon),如下圖:

iphone_safari_icon-02.jpg

  所以這問題,我就被問倒了,因此就把這個需求,當成家庭作業,好好來研究一下。

修改圖示的解決辦法

經過研究,原則上,除非你有JB,要不然這圖示是沒有辦法修改的,而AppStore裡雖然有像「LINE DECO」這類可以改APP圖示的軟體,但也只限於「APP」,對於我們加上去主畫面的「網站」圖示,還是沒辦法修改。

後來找到這兩篇文章,如下:

看過這兩篇文章之後,我才發現加入主畫面的icon,是可以由網站擁有人來自訂的,並非只能用「網站截圖」而已。

所以我先開了一個新的Blogger部落格,然後依樣畫葫蘆,把製作好的圖片,上傳到Blogger上面,製作在head裡,放入指定的html程式碼,結果,好像沒什麼用…

後來試到有點累,就放棄再嘗試了。

休息完的隔天,我又想要再來試看看了,不過這次我改搜尋國外的網站,後來找到「stackoverflow」的這個問題,裡面有解答如下:

I guess apple devices make those requests if the device owner adds the site to it. This is the equivalent of the favicon. To resolve, add 2 100×100 png files, save it as apple-touch-icon-precomposed.png and apple-touch-icon.png and upload it to the root directory of the server. After that, the error should be gone.

因此,我就照著要求,製作了兩張相同尺寸100×100的圖示,分別命名為「apple-touch-icon-precomposed.png」及「apple-touch-icon.png」,並且上傳到網站的「根目錄」之下。

沒想到,居然有作用了…

iphone_safari_icon-03.jpg

原來根本也不用修改HTML,只要擺兩張圖片到根目錄就好了,此外,我在猜,之前在Blogger弄不成功,說不定是圖片沒放在「根目錄」的關係,如果有朋友有試過的話,可以把結果留言一下,非常感謝,因為我目前也沒有打算要試了…

Page 1 of 2

Powered by WordPress & Theme by Anders Norén